除了升学加分,白名单赛事给孩子带来的惊喜太多了
每次和家长聊到白名单赛事,大家第一反应总是“这个比赛能加分吗?”说实话,作为带了十几年竞赛的指导老师,我见过太多孩子通过参赛获得的成长,远比分数珍贵得多。上周我带的一个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现场,因为设备故障急得满头大汗,但最终独立解决问题后那种自信的笑容,让我更加确信这一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本里学不到的
白名单赛事最宝贵的地方,是给孩子真实的挑战。比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要求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我带的初中生去年研究“校园雨水收集系统”,从测量数据到设计模型,失败了十几次才成功。这种在挫折中坚持的经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调研显示,参与科创赛事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显著),是普通课堂给不了的。
学会和挫折相处,比获奖更重要
我常和学生说,参赛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奖状,而是学会面对失败。去年机器人竞赛全国赛,有个队伍因为传感器故障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但孩子们在赛后总结会上说:“老师,我们知道问题在哪了,明年一定能更好。”这种抗挫能力,会成为他们未来面对更大挑战的底气。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的蜕变
很多白名单赛事需要团队合作,比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我观察到,刚开始组队时孩子们经常各执己见,但通过磨合,慢慢学会倾听、分工、互相补位。有个内向的学生在团队中负责资料整理,最终在答辩环节主动申请讲解,这种成长比任何单项技能都珍贵。
打开视野,看见更大的世界
参加全国性赛事,意味着孩子要和来自全国的高手交流。在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现场,我有个学生看到其他省份同学的创作后感叹:“原来同一个主题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视野的开阔,会让孩子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
白名单赛事涵盖科技、艺术、体育等多元领域,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方向。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原本随大流学编程,直到参加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才发现自己对历史研究的热情,现在已经成为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比盲目跟风重要得多。
常见问题答疑(Q&A)
Q:参赛会不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
A:合理的备赛计划反而能促进学习。我建议学生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把赛事准备与课堂知识结合。比如准备化学竞赛时,正好深化课内实验知识。很多学生反馈,参赛后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Q:孩子比较内向,适合参加哪些赛事?
A:可以从个人项目开始,比如绘画、书法等艺术类赛事。这类赛事给予孩子充分的个人表达空间,同时也能通过作品展示建立自信。等孩子准备好后,再尝试团队项目。
Q:如何平衡参赛结果和过程体验?
A:我的经验是设立双重目标:一个是赛事名次这样的结果目标,另一个是“学会3个新技能”“改进5次方案”这样的过程目标。即使最后没获奖,完成过程目标也是实实在在的成长。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调研报告(2025)》、教育部《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白名单123 - 汇聚权威青少年竞赛信息,提供一站式参赛指南。提供赛事政策解读、红领巾奖章解读、完整名单、参赛指南、升学规划建议及深度资讯。助力家长和学生精准选择、科学备赛,提升综合素质与升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