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征集活动颁奖,深圳学子林倩冰以AI赋能环保斩获全国一等奖

白名单123
白名单123
管理员
68
文章
1.2千
浏览
评论4

16万份绿色梦想中的突围者

当林倩冰站在领奖台上接过一等奖证书时,这个来自深圳中科附高的高二女生仍觉得手心发烫——三小时前,她刚在武大会场完成关于AI修复生态的即兴答辩。她的决赛作品《人工智能,开启绿色环保新篇章》从全国16万份稿件中杀出重围,成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首个以"AI+环保"深度融合斩获最高奖的作品。"写到最后,我忽然意识到算法不仅是代码,更是修复地球的缝合线。"赛后她这样告诉我,眼神里闪着光。

今年这场环保作文大赛有点特别。在武汉大学颁奖现场,我看到选手背包里总塞着两样东西:最新款AI词典笔和环保帆布袋。组委会数据印证了这个观察——今年涉及人工智能与生态议题的作品占比达67%,较去年激增21个百分点,连评委都感慨:"当气候变化遇上生成式AI,青少年正在创造新的叙事语言"。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征集活动颁奖,深圳学子林倩冰以AI赋能环保斩获全国一等奖

三重淬炼:从深圳河到算法河

林倩冰的夺冠之路像极了环保版的"打怪升级"。初赛阶段,她顶着烈日走访深圳河水质监测点,在《深圳市水环境问题及保护策略》报告里详细标注出17个污染风险位。复赛写绿色出行时,恰逢深港跨境马拉松赛交通管制,深圳交警的铁骑护送成为她笔下的鲜活素材:"当警用摩托为环保梦想开路,我触摸到城市的温度。"而决赛的AI主题,让她泡了整整两周图书馆,最终将岭南大学AI节能系统的案例写进文章——该校团队开发的冷负荷预测模型,正在帮香港商厦削减12%无效能耗。

这种"田野调查+科技赋能"的创作模式,恰恰呼应了大赛的评分机制:环保作文占70分,研究性学习报告占30分。"我们不要浮夸抒情,而要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担任评委的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点破关键。翻开林倩冰的获奖报告,第27页清晰罗列着AI水质监测机器人的成本效益分析表。

AI+环保:青少年的技术向善实践

在武大颁奖礼的展厅里,三个技术向善的案例引发热议:

  • 成都四期污水厂的"数字双胞胎":BIM+AI技术使施工效率提升40%,年减碳217吨,这项目刚获全国信息技术应用一等奖
  • 纺织业的碳足迹追踪:环思智慧平台穿透式监测"纤维-成品"全链条,让某集团绿色产品溢价提升5%
  • 振动发电的机器智慧:淡江大学用AI预测旋转机械振动能转化率,把工厂设备废能变照明电源

这些案例正被写入大赛新教材。"去年指导学生时,我总强调文采优先,"带出两位一等奖的青岛二中徐老师感慨,"现在更看重能否像林倩冰那样,用算法思维解构环保难题。"

破壁效应:赛事如何重塑素养教育

作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指导专家,我发现顶尖选手都有个共性——把竞赛变成素养孵化器。林倩冰的案例就很典型:备赛期间积累的AI环保知识,让她在IEYI发明展斩获铜奖;水质调研经历又助力她获得"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这种跨学科迁移能力,正是新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课堂。南京十三中语文组今年把大赛经验转化为"三阶训练法":

阶段 训练重点 成果案例
观察眼 记录社区生态微变化 发现榕树气根吸附PM2.5现象
科技脑 用AI工具分析环境数据 建立校园噪音污染模型
人文心 挖掘技术背后伦理温度 探讨清洁工与扫地机器人共生关系

"获奖后月考,我的议论文破天荒拿了满分!"往届选手的反馈道出玄机:当写作从应试技巧升维到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Q&A:破解环保写作的三大迷思

Q1:非理科生如何写好技术主题?
A:看看林倩冰的诀窍——她没堆砌专业术语,而是让人工智能化身"地球医生":算法是听诊器,传感器是温度计,云平台就是病历本。用拟人化让技术有温度,用生活场景让概念变直观。

Q2:普通地区资源有限怎么办?
A:跟鱼台一中学几招。他们组织"运河寻痕"活动:带学生测量石阶上纤夫踏出的凹痕,计算水流侵蚀速率。最鲜活的素材往往藏在故乡褶皱里,比搜索引擎更动人。

Q3:参赛对升学真有帮助吗?
A:不仅中国政法大学等校将白名单赛事奖项纳入自主招生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力沉淀——去年北大录取的12名大赛获奖者中,9人表示环保写作锤炼的实证思维,直接助力了校测面试。


本文数据来源: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征集活动组委会公告、中科附高获奖新闻通报、岭南大学AI节能系统研究报告、淡江大学绿能科技获奖资讯

白名单123 - 汇聚权威青少年竞赛信息,提供一站式参赛指南。提供赛事政策解读、红领巾奖章解读、完整名单、参赛指南、升学规划建议及深度资讯。助力家长和学生精准选择、科学备赛,提升综合素质与升学竞争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