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139万学子角逐语言桂冠

白名单123
白名单123
管理员
68
文章
1.3千
浏览
评论2

千校竞技,百万学子共逐语言梦想

站在2025年夏天的尾巴回望,第22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再次印证了它的分量——全国139万高中生注册参赛,覆盖9200余所学校。当这个数字摆在面前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无数个清晨诵读的剪影,是无数间教室里的思维碰撞。作为教育部认证的白名单赛事,这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研社承办的竞赛,早已超越普通比赛,成为检验全国外语教育成果的试金石。

今年3月全国总决赛现场,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选手候场区里,来自青岛二中的学生小组仍在低声打磨讲稿,而另一侧黄冈中学的李佳颖同学正专注观看往届冠军视频。这种自发形成的备赛氛围,恰恰印证了大赛"切磋琢磨"的核心主题——就像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器,年轻学子也在语言交锋中打磨思想。

第22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139万学子角逐语言桂冠

赛制创新:从线上突围到巅峰对决

今年赛程设计更显层次感。1月举行的线上基础赛堪称"海选修罗场",全国仅183名佼佼者晋级4月北京总决赛。当我翻看比赛手册时,特别关注到三个特色环节:"超级应对"考察即时反应,选手需在1分钟内构思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定题演讲聚焦文化思辨,今年主题"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直指数字化时代的认知困境;而"专家近距离"环节则像学术答辩,选手需在2分钟内展现思维深度。

北京十一学校的宋佳晨同学在冠军争夺战中,面对"诺贝尔奖该授予AI还是人类研究者"的辩题时,巧妙援引《诗经》"切磋琢磨"的典故,阐述人类与AI的协作关系。这种融通中西的表达,正是大赛期待的核心素养——用全球话语讲好中国智慧。

选手故事:聚光灯外的汗水与突破

在颁奖礼后台,我遇到湖北沙市中学的刘羽晗。这个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姑娘分享的秘诀很朴实:"每天早读前练半小时发音,睡前精读两页英文原著。"她的指导老师赵杨补充道:"真正改变她的不是技巧,而是把英语变成观察世界的工具——现在她看新闻会本能地用英语复述观点。"这种日常浸润式的学习,让语言能力自然生长。

更触动我的是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尹烁熹的备赛笔记。翻开密密麻麻的活页本,左侧贴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便签,右侧记录着TED演讲的思维导图。"老师教我建立双语思维库",他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英注释说,"比赛时提到敦煌文化保护,我自然联想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英文表达"。这种文化转译能力,恰恰呼应了大赛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深度融合的初衷。

教育启示:赛事背后的育人逻辑

作为指导过三届选手的导师,我清楚看到优秀学校的共性:他们拒绝为赛而赛。青岛二中构建的"山海外语"体系很有代表性——用选修课搭建脚手架(开设经典外文歌曲鉴赏、英文影视配音等20余门课程),用项目式学习点燃热情("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最终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向奔赴。

北大附中马玉国校长在颁奖礼上的发言点明本质:"国际化人才要扎根文化土壤。"该校获奖学生陈欣妍的备赛经历就是最好例证:为准备"文化交融"主题演讲,她主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史料,将泉州清真石刻的守护故事写进讲稿。当语言成为探索世界的工具,学习就拥有了内生动力。

未来展望:语言教育的破界与融合

今年大赛有个显著变化:选手在"超级应对"环节更多展现跨学科思维。例如探讨AI伦理时,深圳中学选手结合神经科学解释人类创造力;分析城市全球化命题,杭州外国语学校选手引用碳排放数据论证观点。这提示我们:未来外语教育必然打破学科壁垒,正如大赛评委组强调的——语言素养本质是思维素养的镜像。

闭幕式上,北外贾文键校长寄语意味深长:"要培养'复语型、复合型'人才。"这与黄冈中学杜卿华老师的观察不谋而合:"顶尖选手的差异不在词汇量,而在能否用英语进行哲学思辨。"或许下一届赛事,我们会看到更多将量子计算与《庄子》关联的演讲,更多用语言搭建文明对话桥梁的青春力量。

Q&A:深度解析大赛热点

Q1:非外语特色学校学生如何备赛?
A:从沙市中学刘羽晗的经验看,关键在于建立"微学习"习惯。她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三个"一":精析一段TED演讲、模仿一则BBC新闻语调、积累一个中华思想术语英译(如"天人合一"译为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普通校学生可依托大赛官网的免费资源库,重点打磨"专家近距离"环节的应变能力。

Q2:赛事对升学规划有何价值?
A:作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获奖证书具有高认可度。但更重要的是备赛过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北大附中特等奖得主张郁雯的案例很说明问题:她在"挑战面对面"环节展现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正是申请全球治理专业时打动考官的关键。很多往届选手反馈,大赛经历的真正馈赠是学会了用英语思考人类共同命题。

Q3:如何平衡应试与素养培养?
A:青岛二中给出创新答案:他们将高考词汇融入"影视配音"项目,学生为《流浪地球》片段配音时自然掌握科技类词汇;把语法难点设计成"使馆签证官"情景问答。这种"应试能力素养化"的策略效果显著——今年该校55名国赛选手中,83%同时获得高考英语135分以上。


本文数据来源:第21届外研社杯大赛官方公告、各参赛学校官网新闻、教育部白名单赛事文件

白名单123 - 汇聚权威青少年竞赛信息,提供一站式参赛指南。提供赛事政策解读、红领巾奖章解读、完整名单、参赛指南、升学规划建议及深度资讯。助力家长和学生精准选择、科学备赛,提升综合素质与升学竞争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