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沃土再育新苗,96万少年续写笔尖传奇
当第22届"叶圣陶杯"颁奖典礼在盐城草房子景区的蝉鸣中落幕,第23届赛事的号角已悄然吹响。回看刚过去的赛季,2600余所学校、96万余名学生参赛的盛况,让我想起评审时读过的一篇特等奖作文——那个将梧桐树比作家风的西安少年,用树影婆娑写尽家族精神传承。这就是"叶圣陶杯"的魅力:它不仅是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含金量最高的写作舞台,更是中国青少年用文字确认自我价值的灯塔。
今年8月,在曹文轩和叶圣陶孙女叶小沫等专家见证下,新一届赛事正式启动。叶小沫老师在颁奖礼上的那句寄语犹在耳边:"作文即做人,文字的温度源自心灵的纯度"。这种理念让赛事历经22届依然生机勃勃,就像盐城草房子景区里那些随风摇曳的芦苇,扎根沃土,生生不息。
赛制升级:双轨通道培育写作新生态
与往届相比,第23届赛事在赛程设计上更显匠心:
- 分组更精准:延续高三组与高一高二组双轨制,高三组预计2025年12月截止投稿,高一高二组投稿窗口开放至2026年3月
- 评审更立体:采用"学校初筛-省级盲评-全国终审"三级机制,5000余名省赛一等奖获得者才能晋级全国总决赛(占比约0.5%)
- 命题更开放:高中组延续"刷题""博覽与熟读"等思辨类母题,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现场
记得去年省赛阶段,山西太谷启航学校有101名学生斩获省级奖项。他们的指导老师分享经验时说:"与其让学生苦练应试套路,不如带他们去菜市场观察人间烟火——这才是叶杯最珍视的鲜活素材。"
文字力量:从乡土叙事到时代回声
翻阅往届获奖作品集,会发现三个鲜明的创作趋势:
- 乡村书写的温度:如江苏考生徐蕴清的《老屋》,用篱笆上的豆角和麦田里的布谷鸟,编织出三代人的土地情结
- 成长困境的破茧:常州女孩孙嘉滢的《茧》,借"乡村学霸"小艾的故事,戳破城乡认知壁垒,道出"所有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
- 科技时代的思辨:去年特等奖作品中,有15%涉及AI伦理与传统文化碰撞,比如用《庄子》解读算法困局的奇文
这些作品印证了大赛评委李掖平教授的观点:好作文要能"定格烟火地气里长出的奇思妙想"。就像盐城草房子景区里那些赤脚奔跑的少年,文字也需要接上地气才能茁壮。
育人密码:赛事背后的素养生长逻辑
作为指导过七届参赛者的导师,我发现真正受益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点——他们把备赛过程变成了素养修炼场。去年"十佳小作家"得主丁甚欢的案例就很典型:为准备"平台"主题的省赛作品,她花半个月调研社区菜场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写出《二维码里的青椒与玫瑰》,将市井生活与数字经济巧妙缝合。
这种能力迁移正是大赛倡导的"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就像浙江某重点中学的实践:他们将叶杯备赛与校本课程结合,开设"地铁口叙事""菜市场诗学"等田野写作课,结果连续三年诞生特等奖得主。
升学赋能:白名单赛事的双重价值
很多家长问我:"参加叶圣陶杯对升学真有帮助吗?"看看这些事实:
- 升学直通车:获全国一等奖的高三生,可获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
- 综评加分项:在江苏、山东等综评试点省,省级奖项纳入素质档案权重前三位
- 隐性能力账:去年北大录取的12名叶杯特等奖选手中,11人表示赛事锤炼的思辨力助力了校测面试
但比这些更珍贵的,是山西获奖学生程炜翔说的:"备赛时啃完《平凡的世界》,让我学会在苦难中发现星光的眼睛。"这种滋养,远比证书更持久。
破题之道:三个写作困境的实战解决方案
Q1:非重点中学学生如何突围?
A:看下去年省级一等奖获得者田佳豪的经历——这位县城中学男生每天坚持"三分钟速写":课间观察教室窗外的流浪猫,用200字刻画其神态。半年积累的78篇观察笔记,最终凝练成决赛作品《蹲在试卷上的猫》,以微小视角折射教育生态。
Q2:如何避免作文"假大空"?
A:学学《梧桐》的写法。作者不直接夸赞姥爷正直,而是写他拒绝替考贿赂时"在梧桐树下站得笔直的身影"。用特写镜头代替说教,让评委看到"皱纹里的慈爱和风骨"。
Q3:考场作文与竞赛写作如何平衡?
A:山东临沂四中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高考议论文训练拆解为"叶杯式创作"——比如将"科技与传统"议论文题,转化为《奶奶的箩筐装下了无人机》的故事新编,既练应试能力,又养创新思维。
本文数据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组委会公告、盐都区政府官网新闻、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白名单123 - 汇聚权威青少年竞赛信息,提供一站式参赛指南。提供赛事政策解读、红领巾奖章解读、完整名单、参赛指南、升学规划建议及深度资讯。助力家长和学生精准选择、科学备赛,提升综合素质与升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