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进入深水区,2025年有哪些新变化?
最近好多家长来问我:“老师,现在双减政策到底怎么把握?作业量真的控制住了吗?校外培训还能报吗?”说实话,作为常年带学生参加教育部白名单赛事的指导老师,我切身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深刻变化。2025年的双减,早已不是简单“减作业、关培训机构”,而是进入了一场教育体系的深度重构。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现阶段我们该怎么理解和应对。
政策核心:从“单纯做减法”到“系统提质”
如果你还以为双减只是少写点作业,那可能就out了。2025年的核心思路非常明确:“减负和提质要同步走”。一方面,政策要求持续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频次;另一方面,更强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确保“减”下去的是负担,“增”上来的是素养。比如上海市就明确提出要设立“无作业日”,并推动作业设计从“刷题”转向“素养导向”。我指导学生在准备科创竞赛时也发现,现在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政策引导的方向一致。
作业管理出新招:重设计、控总量
在作业方面,2025年的要求更精细了。除了大家熟知“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外,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更灵活的方式。比如黄石市就尝试小学低年级周一到周四“不带书包回家”,这需要学校在课堂效率上真正下功夫。我对这点深有感触:有效的学习真不是靠作业量堆出来的,我们更需要关注作业的质量和针对性。
校外培训监管:常态化、精细化
对于校外培训,政策基调依然是“严格规范”。学科类培训被严控,非学科类培训也要求明确标准、分类审批。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培训机构的“黑白灰名单”制度,方便家长辨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隐形变异”的培训可能会换个形式出现,家长在选择时要多留心。从我接触的案例看,与其盲目报班,不如鼓励孩子在校内“吃饱吃好”,再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免费优质资源。
未来趋势:融合育人成为关键
2025年全国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强调,要“抓实‘双减’成果的巩固,推进校内减负提质”。这意味着,未来教育会更注重构建“多元育人体系”。一方面,通过深化家校社协同,画好育人“同心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和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是完全吻合的。
家长如何智慧应对?
面对这些变化,家长的心态和方法也需要调整。我的建议是“: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效率,而非单纯盯着作业量和分数”。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课余时间,优先保证睡眠、体育锻炼和亲子交流。在选择校外活动时,重点考察是否能真正培养兴趣、提升能力,而不是盲目增加负担。
常见问题答疑(Q&A)
Q:政策严控学科培训,孩子学习跟不上怎么办?
A:政策强调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家长应首先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利用好校内答疑辅导时间。同时,可以引导孩子使用国家及地方官方教育平台提供的免费优质学习资源。
Q:如何判断学校的作业安排是否合理?
A:学校应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家长有权了解作业内容和预计完成时间。如果感觉作业量明显超标或难度不当,可以通过家委会等渠道与学校理性沟通。上海市的作业管理负面清单也可作为参考。
Q:“双减”后,如何科学评估孩子的学习效果?
A:政策明确要求降低考试压力,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克服唯分数倾向。家长也应转变观念,从关注单一分数转向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知识掌握和应用的综合能力。孩子在校内课后服务中参与的丰富多彩活动,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都是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数据来源: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2025年度全国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相关通报;上海市教委《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黄石市教育“减负提质”十项措施。
白名单123 - 汇聚权威青少年竞赛信息,提供一站式参赛指南。提供赛事政策解读、红领巾奖章解读、完整名单、参赛指南、升学规划建议及深度资讯。助力家长和学生精准选择、科学备赛,提升综合素质与升学竞争力!